黛洛维夫人

爱情片英国1997

主演:瓦妮莎·雷德格雷夫,娜塔莎·麦克艾霍恩

导演:玛琳·格里斯

播放地址

 剧照

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1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2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3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4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5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6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13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14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15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16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17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18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19黛洛维夫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15:06

详细剧情

  议员瑞查得(约翰·斯坦丁 John Standing 饰)和妻子克罗丽萨(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 饰)结婚已经三十余年了,彼此之间感情十分稳定。克罗丽萨正在准备一场盛大而奢华的宴会,这样的“工作”她已经进行了无数次,自然将一切打点得井井有条。  一位名为彼得(艾伦·考克斯 Alan Cox 饰)不速之客的出现让克罗丽萨的思绪回到了从前,彼时,她是风华正茂的少女,遇见了同样年轻英俊的彼得,两人情投意合,在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快乐时光。然而,瑞查得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这一对佳偶的命运,最终,克罗丽萨选择了瑞查得,失望的彼得远走他乡。如今,彼得再度回到了克罗丽萨的身边,克罗丽萨发现,一种久违的激情和火热在胸中来回攒动。

 长篇影评

 1 ) 时间

栀子的最后一缕芬芳退出我的房间的时候,盛夏来临了。
我很早就醒来了,在枕上听见布谷的叫声穿越暧昧不明的晨曦,仿佛一支永远也不会老去的音乐,永远是如初的陈旧而又新鲜,从春到夏,从童年到成年。
生命中,似乎只有这布谷的歌唱是不曾改变的,如果可以,我愿意忽略那抵达我耳边的歌声,已经不是从我童年时所初见的那只布谷的歌喉里发出的。可我还是忍不住想,童年时邂逅的那一只,它已经逝去了多少年?
时间啊,时间。
看那部以《戴洛薇夫人》为蓝本的《时间》,里面并没有伍尔芙本人的形象,可是她的形象无处不在。影片中年轻的克拉丽莎生气勃勃地推开清晨的落地窗,提着白色的裙摆奔跑。年老的戴洛薇夫人穿着淡绿色的风衣,怀抱着花朵走在街道的石级上。我喜欢这两个形象,她们都有着湖水颜色的眼睛,高大丰美的身躯。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切地感受到高大丰美的女性之美。是啊,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不正是那种高大丰美的形象吗?倒是突然为自己内心里一直以纤细娇小的形体为美而感到一丝羞惭。

 2 ) Septimus and Mrs. Dalloway

原著中描写Septimus时反复出现一句:“He has no feel.” 这句话是我看过的比death更恐怖的字眼。

电影一直在多元视角中转换 来表现伍尔夫的意识流手法
除了全知视角的叙述,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内心独白也经常穿梭其中
但不可否认 电影拍得非常枯燥 如果不是知晓故事情节的话 恐怕很难想要看下去

从早上打开门期待晚会到晚会尾声的短短十二个小时
几乎足以让观众了解Dalloway夫人的一生

Peter是Clarissa少女时的的恋人,他的炙热和敏感最终却使得Clarissa选择了宽容沉稳的Charlie,成为了Mrs. Dalloway。
这一天要办晚会的Mrs. Dalloway在路上遇到了素未谋面的Septimus。

Septimus曾经是个理想主义敏感的年轻人,他积极参战,却在战争中目睹亲爱的战友被炸得血肉横飞。当时的他安慰自己,这就是战争,不要悲伤。战后,他为自己的冷酷深深自责,爆炸的场景反复出现在他的脑海。虽然他还活在这个世界,却无法与周遭世界相处。He could not feel。失去了感知力的活,只是徒有行走的躯壳罢了。冷酷的精神病医生认为他没病,妻子也理解不了无法沟通的他。他似乎确实是疯了。而最终清醒的片刻,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伴晚贵客云集的宴会上,Mrs. Dalloway更像是一个穿梭于各种场合的社会符号,和Mr. Dalloway一起说着客套的俏皮话,周到地照顾贵客们的举止和心情。少女时的Clarissa在她身上早已失去了踪影,而她其实早已烦透了这浮华虚无的一切。身处喧闹中的她其实也不快乐,和丈夫似乎貌合神离,是否也失去了感知的能力呢?再次与Peter的邂逅激起了她心中的涟漪,可她曾爱过的Peter其实却又不复存在了。被这一切压得透不过气的她来到窗边,听说Septimus跳楼自杀的悲剧,又思考着自己的生活...

最终,她明白自己不会为Septimus悲伤,因为理解。离开这个异化的世界,于他,是最好的解脱。而她,还是感激她的Dalloway,没有他,她将是只没有依靠的小鸟。于是离开窗边,回到晚会上,拉着Peter翩翩起舞的她回到了Dalloway身边,安心地继续做着Mrs. Dalloway。



其实,Septimus难道不是Mrs. Dalloway的另一个自己么?
那个敏感理想异化了的自我早已疯狂,只好自绝于这个格格不入的世界;
而留下来的,是那个宽容理解同化了的自我,继续微笑着存在于这世界...



哪个是真实的自我?这个很难说清楚。伍尔夫认为,自己脑海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我相信人都是以自己认为的方式在生活。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或许头脑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因为我们有相应的认识,才会有相应的行为。可是从世界的客观角度来说,一个人与一颗沙粒,未必有多大的区别。

古人说:心魔
“魔”由心生,实在太有才了。不就是如此么?!

据说伍尔夫在最初写作时,是想安排Mrs. Dalloway跳楼身亡的。
很感谢她最后安排了这样的完稿。
异类死去,放弃世界赋予的现实的躯体与生命去保全他追求的纯洁与温情;
同类存活,感激世界赐予的并继续她永不完美甚至有些虚情假意的生活。
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结局呢?

 3 ) 「Quotes」

「Those ruffians dead Gods shan't have it all their own way. Those gods who never lose a chance of hurting, foughting and spoiling human lives are seriously put out if all the same, you behave like a lady. Of course, now I think there are no Gods and there's no one to blame. It's so very dangerous to live for only one day.」


「Have I lost the thing that mattered? Let it get obscured, gradually, every day in corruption, lies and chatter?」


「What makes us go on? What sends roaring up in us that immeasurable delight to surprise us? Than nothing can be slow enough, nothing lasts to long. You want to say to each moment: "Stay!" "Stay!" "Stay!"」


「That young man killed himself, but I don't pity him. I'm somehow glad he could do it, throw it away. It's made me feel the beauty, somehow feel very like him, less afraid.」


「Here I am, at last.」

 4 ) 追忆似水年华

Virginia Woolf是意识流文风的开山鼻祖,而《Mrs Dalloway》则是她的奠基之作,此书在时代杂志评出的1923~2005年100部最佳英文小说排行榜中赫然在列。Woolf曾自述在此书中她想要表达太多想法,如生与死,如精神健全和错乱,如对社会制度的批评,如女性对独立的追求,不过,对生与死的探寻是此书关注的主要命题,不可否认的,我也试图在Dalloway夫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意识中寻找Woolf本人的印迹。

看此片前,我是存着疑惑的,不知导演会如何执导这部没有强烈的故事情节做支撑的意识流小说,又是怎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过去和现在、在伦敦的都市摩登和Bourton的田园风光中跳跃、变化、衔接,通过刹那意象的运用做切片式的心灵侧写,呈现Dalloway在感观、刺激、记忆和联想作用下,在那个心理时间的立体感受,进而表现出Dalloway夫人的意识在回忆和现实中的流动和发散。

看完此片后,我是满意的。内心独白的大量使用,记忆的闪回,人物的戏剧性对话,场景的自如切换,让观影的两个小时丝毫不觉零散、沉闷和枯燥。但必须承认,从始至终,我能理解Dalloway为何舍弃Peter窒息她的炽热爱恋而选择Mr Dalloway给她足够空间和自由的更温润和煦的情感,却始终不能明白Dalloway对Sally的情感,究竟是属于同性爱恋之情呢,还是仅仅是闺中密友的真情流露?若是前者,那为何十字路口时不作她想?甚至连一丝丝踌躇、酸涩和不得已都不曾流露?若属后者,那为何草地上一吻之后,又会如此沉醉(那样沉醉的表情是她被peter和Mr Dalloway亲吻后不曾浮现在她脸上的)?被打断之后,又会如此愠怒和怅然若失?

"She and Sally fell a little behind. Then came the most exquisite moment of her whole life passing a stone urn with flowers in it Sally stopped; picked a flower; kissed her on the lips. The whole world might have turned upside down! The others disappeared; there she was alone with Sally. And she felt that she had been given a present, wrapped up, and told just to keep it, not to look at it - a diamond, something infinitely precious, wrapped up, which, as they walked (up and down, up and down), she uncovered, or the radiance burnt through, the revelation, the religious feeling!"

带了这样的迷惘再去追寻Woolf本人的生活轨迹,你会发现,Sally的原型是曾被Woolf爱慕着的作家Madge Vaughan(Johan Addington Symonds的女儿),Mr Dalloway的原型则是Woolf的配偶Leonard Woolf, 他们曾同属一个文人团体Bloomsbury Group,那是一个由意气相投的剑桥毕业生组成的小圈子,核心成员包括画家姐姐范尼莎和她的艺术批评家丈夫克莱夫•贝尔、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和作家福斯特,此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和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也是这个团体的常客,这些人就社会、文化、哲学、美学、艺术的话题无所不谈,由此不难推测他们的婚姻更多是以对文学的追求,对智慧的倾慕为纽带的,是一种伙伴关系,而极少附着世俗的肉欲色彩。又因为Woolf本人的情感倾向,世人甚至怀疑那是一种无性婚姻。不过,且不管lenoard是因为无奈之下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因为本性的宽宏大度和对智慧的尊重衍生的无尽耐心,Woolf毕竟没有因为婚姻而丧失自我、焚弃个性,也因为有他的支持,才能在几次的精神崩溃的间隙中,不断攀越文学的高峰。至于另一平行角色Septimus,他因为战争而遭受的精神创伤、引发精神错乱乃至自杀,则折射了Woolf本人的精神抑郁、崩溃的一面和寻求死亡解脱的意愿,不妨看做是Dalloway的另一重人格,比较黑暗的那一面。

也许,隔了时间的鸿沟和文化的差异,缺了具体的生活细节去勾勒参考,我终是难解Woolf那个时代人们的复杂情感构成,尤其是情感这样本来就非常私密微妙的迷思,虽然说有些本质的东西,是古今中外始终没有改变过的。

不妨就在Mrs Dalloway的意识流中,追忆属于你自己的似水年华吧。那些或模糊或清晰的影像,那些刻骨铭心的瞬间......

 5 ) 圆满了

最早时看的是the hours,看的过程人即恍惚了,仿佛明白了些什么却又说不上来,遂找到原著(有趣的是,人教版教材选了伍尔芙的一篇文章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结果却是适得其反,过短的篇幅完全不能让人在字里行间找到伍尔芙当时的意识线索,唯一的优点就是让我对这位作家留下了印象)。原著mrs.dalloway较之艰涩,我在相隔了不短的时间中读了2遍(就是为了能消化其中的转变)但是结果却是觉得这个故事通透了却失去了“跟踪意识”的意义。

巧合之下发现了这部电影。嗯,真不是一般的好电影啊!就是你完全可以跟着电影的发展去追索伍尔芙原著中思想的变化,看到最后窗口表白的那段,差点让人飙泪,简直舍不得让电影再继续下去。完全被电影掌握了情绪,太佩服导演了!

如果说时时刻刻的成功之处,就是让the hours好看了简单了。虽然有2个戏骨加我挚爱的妮可,但是毕竟都是美利坚背景啊。摩尔的神经质实在是一绝,真的让人有“紧绷绷”的感觉,但是少了什么吧。我有点儿说不清,或许是刻板吧,或许是英伦那种呼之欲出的压抑——摩尔的感觉应该是隐忍,尚未到爆发的临界点;斯特里普则太过强大了,真的,强到了完全掩盖了克劳丽萨应有的弱点;妮可虽是我挚爱,但是演电影这回事儿么就不是那么灵光的(嗯,即使这样我也不怪妮可,她怎么滴我都爱,只是有点儿可惜了这部电影)片子里其实基本没能表现出原著的“神”吧——这也是我在看了the hours和原著后仍然云里雾里的原因。

于是当我看97年拍的这部mrs.dalloway却时时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主演vanessa绝对要记一大功,让人心悸的表演应该就是这样了吧!太打动人了。又不得不说回导演,如果没有导演的功力又如何能抓住原著的“神”呢?影片从开始到窗口那段其实一直在累积紧张感,让人喘不过来气又忍不住不看哎。。。但是我的自以为是恰恰是在最后被打破了——MARLEEN并没有选择更为激烈的方式为宣泄,却是随着vanessa的独白抽丝剥茧般将压力悄悄化解了。让人看时不由得赞叹连连。看完方醒悟过来,哗!原来自己都被牵着走了呢!这不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目的么?(当然原作者可能只是想表达她的想法,这不过是这种小说形式的目的不一定是作者的)

这电影让人意犹未尽。不愧是地地道道的英国电影。Stephen Daldry是个好导演,这个温文的导演让人喜欢,但是the hours比起本片缺少的就是地道的英国味道。导演和主演都是不可或缺的。

另,这片子放到今日来看确实更好吧。04年那会儿看的话未必能发现这片的好处。放了点儿糖的the hours如今回味起来也仿佛吃完太妃糖后一般留着略略余香,换了mrs.dalloway怕就是喝完清咖后的微酸了吧?

又,演员实在太ENGLAND了让人不喜欢都难。划船那段,PETER说着“我失去她了”那个眼神哟~~太纠结了啊!还有Lena Headey,这姑娘太漂亮了!虽说长相方面是过于现代了点,但实在是太有爱的配角了!独立,洒脱,自信,有想法,我不得不说这完全是由演员气质带出来的。

嗯,好了,我说了太多赞美的话了,攒片去~~~

 6 ) 彼得与阿里萨

我想谈谈彼得。许是最近在看《霍乱时期的爱情》,总会不经意间讲彼得和阿里萨联系在一起。尽管后者我只看了一半。

两个人的共同点有很多:早期都无比深爱女主,后被女主拒绝后就郁郁寡欢,麻木地用性或是爱与一个又一个女人发生关系。当然阿里萨更甚些。他们都将自己视为受害者,认为是女主的拒绝将自己沦落至此。

很巧的是,最近看到的《圆桌派》里,几位嘉宾就谈到了 失恋 这个话题。有些人用死亡,或者是自虐,自暴自弃等等极端的方式来报复对方。性爱泛滥也是报复的一种方式。

对此,我有太多的不解。原来爱情因为不得可以丑陋到这种地步。这也是经常有人说的 分手之后见人品 的表现。爱而不得,纵然有千万种不甘,也到不了去伤害去抹黑曾经那个被自己深爱过的人啊。这不就是变相地侮辱自己吗?

我很羡慕以前人们的爱情。林徽因与金岳霖。旧情固然难忘,但是也应该用自己的最高理智去驾驭、主宰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短评

。。。压抑 看不懂

3分钟前
  • 笨蛋
  • 推荐

认识你自己。

7分钟前
  • Iris
  • 推荐

在图书馆看的,很能激起我的感情,我入迷了,想起泰国的男子.

11分钟前
  • cecilia
  • 力荐

everyone is mrs dalloway

13分钟前
  • jo
  • 力荐

黛洛维夫人的一天,或一生。

18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DVD画质,期待高清画质再看时间,人生

21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都是老戏骨。

22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推荐

1999(?) HKIFF

23分钟前
  • M
  • 推荐

3.5 渐入佳境。想重温the hours.

25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这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丽”

26分钟前
  • freeup
  • 推荐

女人到底应该怎样过其一生

27分钟前
  • Sru_Qiu
  • 推荐

Aways? (应该TS演S)

28分钟前
  • 洗狗
  • 力荐

来看Vanessa Redgrave. 意识流实在不好拍,你以为的不是我以为,我想的不是你想的,结尾一段比较精彩。难怪伍尔夫说读了追忆之后就挥之不去那种文风和印象。Vanessa实在高贵,现在看到她便想起乌曼写如何害怕她哈哈。

31分钟前
  • vivi
  • 还行

飘忽不定。

35分钟前
  • 还行

好吧,我看不出来好来

39分钟前
  • 林微云
  • 还行

爱啊,真难!能有多少人,中年之后还能与人生最初的恋人重逢,而又不彼此伤害,且,不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ps,但凡聚会,总有音乐和集体跳舞,真high~羡慕。那对年轻夫妻,配角,安排的意义?反战?

40分钟前
  • 紫领 爱
  • 推荐

Mrs.Dalloway的一天,或一生。剧本竟然是DEA写的,VR到底多高,举手投足高贵优雅的气质不是所有英国人都有的。

43分钟前
  • 奶魚
  • 推荐

原著没看。the hours就是这个的同人文,但又比这个好得多。

44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非常白开水的改编,寡淡无味,流水账似的搬原著剧情,表现回忆只剩闪回,转场只剩硬切。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无味

50分钟前
  • 不注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