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日

剧情片美国2000

主演:布莱恩·伯茨沃斯 香侬·惠利 迈克尔·多恩 克里夫·罗伯逊 布鲁斯·维茨 安德鲁·史蒂文斯 罗伯

导演:弗雷德·欧伦·雷

播放地址

 剧照

三月二日 剧照 NO.1三月二日 剧照 NO.2三月二日 剧照 NO.3三月二日 剧照 NO.4三月二日 剧照 NO.5三月二日 剧照 NO.6三月二日 剧照 NO.13三月二日 剧照 NO.14三月二日 剧照 NO.15三月二日 剧照 NO.16三月二日 剧照 NO.17三月二日 剧照 NO.18三月二日 剧照 NO.19三月二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17:26

详细剧情

一架来自欧洲的班机,为了政治任务要飞越美国领空。在机上,总统候选人史都特(大卫·海迪生 饰)带了一片可以结束战争的磁片,同行的还有空军队长杰克(布莱恩·伯茨沃斯 饰)。磁片中有美国副总统杰若从事不法军火交易的证据。但就在飞机降落之前,由杰若指使的恐怖份子挟持了这架飞机,并杀掉了机长和机员,飞机陷入混乱状态。美国空军接白宫指示,派出战斗机攻击被挟持的飞机,飞机同时受到战斗机及恐怖份子的围攻,并且失去控制,又无法与地面电台联络。机上乘客的唯一希望在杰克身上,但身为空军队长的他竟...

 长篇影评

 1 ) 《四月三周两天》:堕胎作为“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

   堕胎作为“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
  
   为了同室好友能够顺利堕胎,而与打着道德幌子的流氓医生发生了肉体交易,这是影片里最让人心悸和动容的一幕,它说明堕胎在1980年代的罗马尼亚所建构的法律秩序中,是非法的,压抑到足以让人为之作出极大的牺牲,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说,“为了增加国家劳动力,政府将堕胎行为视为自由主义和反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犯罪行为。”他强调1980年代后期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罗马尼亚,堕胎作为“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堕胎失去了它的道德意义,而更多的是一种反抗和对当时政治制度的抵制。”从历史中我们知道,影片发生的1987年正是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对罗马尼亚实行独裁进入第22个年头的时候,两年后,他长达24年的统治将在一场革命中灰飞烟灭。“1989年社会主义制度消失后,政府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使堕胎合法化。”当局的确有太多的理由把“堕胎”恢复到道德的领域。
   由此它所营造的叙事规则与《维拉·德维克》这部同样反映堕胎的电影有很大不同,虽然有人认为它们除了社会背景不同,主题倒是一致,但社会背景的功能差异恰恰把这两部电影引向不同的主题表述。对于《维拉·德雷克》来说,背景描刻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影片中能够随着故事的进展从而对英国1950年代的堕胎情况了然于心,更重要的是,它在这里承担的是一种道德含义,尽管迈克·李不否认影片的政治性,“我的电影都是有政治意义的,《维拉·德雷克》决不例外:主角被社会体系驱逐在外。”但主人公维拉力争堕胎合法化的行为终究是为人的权利,而不像《四月三周两天》,后者的政治性不允许它在道德上浪费笔墨,要不它连一些人所说的“政治隐喻”都将消失殆尽——“堕胎”喻指齐奥塞斯库独裁的流产。
   灰暗的城市街道、死气沉沉的气氛、逼仄的空间所指无不表明罗马尼亚政局的残酷和对人性的窒息,吉姆·霍柏曼说,处在这样的社会里,“甚至连关个车门都能引发争议”,蒙吉希望这种现实“只是故事背景,而不是主题”,他为影片做出的一个美学贡献也正是“去背景化”,如果我们不了解罗马尼亚当时的历史或者不刻意在资料里为它和影片之间寻求必然的联系,那么这影片不过是一个枯燥而乏味的故事,事实上,它的确让人犯困,但是“尽量尊重并重现当时的现实”却不可避免地使背景成为影片的第一主角,不能不说,这是影片的美学,正是“尊重并重现当时的现实”和“避免过多聚焦社会主义末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微妙紧张构建了这种美学的价值,而最大限度地对“故事和人物”进行开发则恰如其分地规避了意识形态的过分渗透。
   从人物关系到社会背景,蒙吉从而建构了一系列对东欧剧变之前的罗马尼亚社会或明或暗的政治影射,“影射”或者“隐喻”在这里需要商酌,因为它不是一个寓言体,而是一段历史的呈现,只不过“去背景化”了而已,“去背景化”是卡夫卡作品的属性,寓言体写作是这位20世纪排名第一的德语作家的天才所在,但瓦尔特·延斯甚至都认为卡夫卡的解读不存在“意味”、“象征”、“隐喻”等等这些寓言性质的语汇,《城堡》本身就是一个拒绝拆解的寓言体。不过对于《四月三周两天》来说,我们不妨相信蒙吉对它的评述,“城市传说”。长镜头是否实现了如巴赞所倡言的那种现实质感?在“城市传说”里,它的角色扮演在为数不多的空间交替里的确很难让我们轻易走出来,因为它以现代性的视角审视冷战时期的东欧政治让我们既感陌生又熟悉。

 2 ) 几个镜头及其它

有一场戏的镜头剪辑印象深刻,感觉很新颖。就是两个女孩和江湖医生在房里的讨价还价中的一小段。先是拍医生给女A在床上做初检,然后镜头跟着医生摇到床对面的椅子上,这时女A已经不再镜头内,只有医生与女B,接着一场很长的讨价还价,都是一个镜头;接着,直接切到已经坐着的A,她说的话的内容一开始与医生和B的讨论一样,会让人有她加入了讨论的错觉,但是随着她与A对话的深入,观者发现她们其实只是在私底下商议;商议完之后,镜头一拉,出现了原先医生坐过的椅子,这时是空的,这时医生从背景的洗手间内走出。

这个剪辑很简洁。其实整部影片所追求的影像风格就是简洁,虽然有一些体现纪实性与渲染气氛的跟拍镜头,手提摄影机有时也会微微晃,但看完之后,简洁却是很深的印象。这和导演在关键场次的镜头剪辑很有关。像上面这个有趣的例子,就省略了很多东西,所以显得有趣。比如女A坐起来,医生退场去洗手间,都通过很新颖的剪接被略掉。看到这里时,心里疙瘩了一下,突然觉得有东西在动,其实是导演没有用常规的人物对话的剪辑方法。

固定长镜头当然也让它很简洁。有一个很大胆的又长又大的特写镜头,以前从未曾见过。就是镜头长时间盯着那个躺在地上的死去的四个月大的胎儿。一般上对于这种事物的拍摄,大部分电影都是一个快速的运动镜头一扫而过;更残酷一些的,就是长镜头拍摄装它的容器,以引起观众的想象共鸣。但这个长时间的血淋淋的正面特写,逼着观众去凝视,去思考,导演真是个残酷的人啊。

这个镜头不仅融合在这部电影的美学取向内,也充分表达了导演的追问。因为通观整部电影,导演其实都是在力图客观地讲一个故事,他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都点缀在背景中、次要人物的言谈中、以及开头的时间提示之中。唯一的一次他的情绪(愤怒、悲凉、思考?)的主动表达其实就在这个特写镜头之中。拍摄这样的镜头是需要勇气的。当一部索然无味的电影出现这样的镜头时,创作者会被称为不尊重生命,或者当另一部严肃讨论生命的失败之作出现这样的镜头,也会被视为哗众取宠。这个企图还原天亮之前的黑暗的罗马尼亚导演,他不但拥有使用这种镜头的道德勇气,也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实力。

知耻近乎勇。嘎纳在六十周年给它大奖,不是因为它微微出色的技术,而是一个国家电影人敢于反省的勇气。而罗马尼亚近年电影的回暖,其题材,无一不是直面现实与历史。

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一个领导人身上,以逃避历史对自身的审视,几乎就是人类的通性。责备齐奥赛斯库很容易,反省自己却很难。但每个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都对历史的悲剧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导演力图用镜头还原那个时代人们的犬儒、冰凉、以及惯于体制的庸常生活,也试图用镜头寻觅在犬儒、冰凉和惯于体制的庸常生活的夹缝中顽强生长的生命的底色。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3 ) 《四月三周两天》:长镜下的添舐

(芷宁写于2008年1月22日)
    看完这部风格简约,内容深刻,充斥着镜头寓意、戏剧张力和人性拷问的罗马尼亚影片后,竟然至夜半都无法入睡。
    这部在拍摄前半年还没找到任何投资的影片,为罗马尼亚在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上捧回了金棕榈大奖,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无疑是个既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又具备技术功力、既敢于深度反省又满脑门思想的优质青年,在《四月三周两天》中,他部分借用了纪实影片的拍摄手法,大量采用了固定机位和肩扛式镜头跟拍等,另外出色的长镜头是该片的一大亮点,既呈现出人间百态,又彰显沉静质朴的基调。同时,中景画面里人物的情绪收放、角度空间的调度切换、充满新意的剪辑手法、无配乐效果仅源于室内动作的声效以及所选演员克制而不凡的精湛表演……所有这些都将该国20年前意识形态正要发生剧变年代里,两个年轻女孩遭遇困顿的生活片段逐一再现,而令她们陷入恐慌焦躁的正是齐奥塞斯库统治时期颁布的“禁止堕胎法”。
    四月三周两天,是片中女大学生嘉碧塔从怀孕到堕胎的时间总长,而她身心所受的痛苦比之协助她的欧蒂莉亚(安娜玛丽亚·玛琳卡饰演)似乎还略微轻松一些。不幸中招的嘉碧塔无疑是惊慌怯懦且茫然无助的,甚至有点天真简单,需要室友助她走出绝境,她自身无法承受这可怖的经历,虽然她不得不承受。于是,她哀叹、懊恼、自责更辩白,由于她的错误估算和牵强谎言,致使借来堕胎费用的欧蒂莉亚需要付出更多——非法堕胎医生毕贝,以月份太大危险更大以及嘉碧塔的“不信任”为由,要求她们支付超乎预期的代价,既然钱不够,那么身体来偿,欧蒂莉亚别无选择……
    影片充分展示了蒙吉出色的场面调度能力和驾御全片的功力,虽然该片所涉及的场景不算多,但之间衔接得当,欧蒂莉亚的身影出现在片中各处:找男友借钱、寻旅馆开房、去接江湖游医、回旅馆交涉、到男友家赴宴、去处理死胎……人们跟随着她的身影逐渐明了了导演的叙事意图和人性追问,蒙吉也一路平稳流畅地引领着观众走进那个独特的年代,而他勾勒人物的方式,在很多地方,近似于白描。
    在封闭压抑的社会环境里,必须掩盖堕胎的事实,这使欧蒂莉亚的行为本身就营造出了一种空前密集的紧急感,也使全片充斥着无形的压力。而片中抛婴段落的细节处理,令人窒息且难忘。首先,欧蒂莉亚打开旅馆卫生间的门向里看,表情惊恐,然后镜头切换成对地上胎尸的俯视,这个残酷的镜头考验了几秒钟观众的心理防线。然后,欧蒂莉亚包起雏形人尸,倒空背包,将胎尸装入,而那个倒空背包的动作引来包中各小零碎的哗啦跌落,令焦虑的情绪骤然加倍。接着,欧蒂莉亚奔至室外,黑暗笼罩着静谧阴霾的街区,突发的犬吠令一直处在紧张状态的神经更加紧绷,沿途路过的人,不论警察还是闲人,任何一个好事者的搀合都有可能将“毁尸灭迹”的计划打乱。最后,欧蒂莉亚呼哧带喘地爬上高楼,将那原本不该来到这个世间的小生命按照之前游医的指示处理,此刻的欧蒂莉亚蹲着身体,弯曲着的背脊如同老妪般颓然无力。
    可以说,蒙吉把他想要表达的东西都付镜头中,片中有一个长达7分17秒的长镜头,出现在欧蒂莉亚男友母亲生日宴的餐桌上,在座各位除却欧蒂莉亚都是高知,他们自视甚高,是体制的受益者,以一种貌似礼貌实则倨傲的态度对待出身普通的欧蒂莉亚。导演似乎想籍此来审视彼时罗马尼亚知识分子阶层的庸常陈腐、虚荣伪善和内心冷漠。而刚刚经历过悲惨“肉偿”遭遇的欧蒂莉亚尴尬失措地坐在这些人中间,惊魂不定、目光游移、面色苍白……当她奔出男友家时,因惦记旅馆中嘉碧塔的情况而一路狂奔,在阴冷冰凉的街头,她开始呕吐了,所经历的一切都令她作呕。
    片中,有一段欧蒂莉亚和男友的对话,欧蒂莉亚认为男友并不关心她的生理期,从来没考虑到她的安全。“假如是我怀孕了,怎么办?”“可你并没有怀孕!”男友不理解欧蒂莉亚为何非要一再假设没有发生的事,他在女友不断的质问中六神无主。而他推诿暧昧的态度,令欧蒂莉亚的心荡到谷底——假设她怀孕了,男友会怎么办?他那注重所谓“名誉和教养”的父母能接受她吗?在这样的境况下,男友会真的负责吗?此时她清晰地意识到,假若她怀孕了,那她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独自蒙受痛苦的嘉碧塔。在这里,导演蒙吉提及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男人的欲望和责任,而他悲悯女性的角度和思路,令人们看到了一个导演超越自身性别局限性的客观。
    影片结尾,画面定格在旅馆大厅,一场婚礼还在举行,婚礼的主角似是一对欢喜冤家,居然在自己的婚礼上大打出手,当欧蒂莉亚处理完胎尸返回时,他们已然停战,音乐响起,婚宴继续。在另一边的餐桌上,“腹内空空”的嘉碧塔准备好好吃一顿,而欧蒂莉亚却无胃口,她刚刚经历了或许是她此生中最糟糕、最阴暗的一天,当这天临近结束时,她的内心有失落有阵痛有余悸更有忿懑,这些远比肉体的付出要来的痛彻。
    片中两个女孩都有一个局部裸露的镜头,而这种裸露是必要且沉痛的,不似其他打着艺术旗号的做作影片,也丝毫没令观众感到厌恶或产生其他观影不良感,反而为这种毫无预示突然而至的身体曝露感慨,不论是欧蒂莉亚的身体交换,还是嘉碧塔的堕胎手术,这种迫使女性不得不放弃尴尬、羞怯、甚至是自尊的境地,被再现的真实而残酷,直接而无奈,也充满了震撼反省的强大力量。
    据悉,2006年罗马尼亚本国出产了10部影片,占全国电影总票房的4%,而这4%却让年轻自信的罗马尼亚导演们看到了希望,他们正在以超越前辈的理念,站在世界的广度和人文的高度,冷静且保有距离的观察当下的罗马尼亚,也理智地咀嚼反思着过去的创伤,就如猫科动物,愈合伤口自我疗伤的办法之一便是仔细添舐。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6585027_d.html

 4 ) FIFF13丨DAY2《四月三周两天》:黑暗中藏匿的是那个社会里边缘女性的无助彷徨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四月三周两天》,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冰冷社会中的女性们的痛苦绝望的评价了!

Polaris.J:

过于优秀!!!

松野空松:

神经病,我说你神经病。

George:

很压抑了,素描人物和社会入木三分,每一组人物都很有意思,很妙。

曲有误:

恐怖有两种,一种正大光明呈现在你面前,另一种匿于黑暗却无处不在,我更害怕第二种。

杰夫江:

重看,教科书般的杰作。如此绝望无所适从的两个女角色,在电影里却始终能以最准确的身体姿态,出现在最准确的位置上,技术活。

我们敏熙:

来都来了,没有回头路了,硬着头皮,跪着也要走下去。无良医生那段自然是十分骇人,但是之后看上去热闹的晚宴则有着别样的恐怖。

蝠蝠:

人生的心痛时分被处理得极为精确,跟随人物才是讲好故事的最好方法,拍电影也是同理,而在戛然而止的结局之后,是无尽的漩涡与生活。

Sparrow:

单一镜头阴冷色调营造压抑,适时沉默、对白引导,人设扮演都极细腻真实。猥琐的存在,操蛋的舍友,让人窥见人性的差异,个体的隐忍。刺激刺激。

莫扎特仑苏:

没有一丝杂质的简洁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人性利用社会制度和规则完成对弱势群体的压榨,每一个角色都是缩影。当所有角色完成演绎时,对女主的同情全都变成了对社会的控诉。

巴黎小情歌:

社会格局下的女性的压抑与痛楚在手持长镜头与构图中被无限放大。小房间的争吵,无良医生带来的恐惧以及看似热闹的宴会无不散发着压抑。最令人绝望的还是漆黑的长夜抱着死胎简直毛骨悚然。尽管如此最后还是只剩一句再也不要提。

Supremacyacron:

这是一段动荡年代下的革命友谊。通过一件小事件能够揭开整个时代下的黑暗面纱,格局和野心确实可见一斑。但个人觉得本片相对更可贵的一点就是能在如此背景下能够触类旁通对自身的境地进行反思,女性的意识在压抑的状态下正在逐渐苏醒。

Outisss:

一部让我从头不适到结尾的电影,大概是我对这类电影的接受程度太低亦或者是对于生育的恐惧让我不想直视这部电影。尽管导演对节奏的把握很强,张力十足,但是从镜头里面流露出来的压抑还是把我压的喘不过气,又压抑又气愤,就是这整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觉。

盆满钵满赵+:

太令人窒息了。生活失意却在自己能压榨别人的情况下拼了老命压榨别人的中年大叔太令人窒息了。聒噪,看似热情却充斥着阶级优越、父权控制的家庭餐桌太令人窒息了。温柔纯良换来的却是朋友爱人的懦弱与逃避太令人窒息了。真实的裹在毛巾里那染血的一坨太令人窒息了。

RIVER:

根植于高压环境的压抑与恐怖,由堕胎事件描摹社会图景,篇幅短小而力透纸背,两个主人公经历着一场冰山融化似的漫长而痛苦的自我阉割,她们放弃了自己的身体,抛却了所有的尊严和权利,卑微地乞求着活在当下,带着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悲伤在黑夜中迷惘地冲撞,头破血流。而一切的一切归结到最后的平淡,别提起,似乎就会被忘记,然而忘记,才是对这次乃至于无数次恐怖经历最偷懒而又最刻骨铭心的注解。

子夜无人:

女性之间不光明的共谋其实只是为了委曲求全的自救,一个人牺牲身体换取另一个人的身体被入侵,在这片土地上她们都没有主宰自己身体的权利。固定机位下的冰冷、压抑、窒息感被大大强化,每一场戏都看得人毛骨悚然。连怀孕的时间都算不清却要开始计划它的死期,她以为自己是施救者,结果到头来她被伤得最重;她以为她可以成为幸运的那个例外,结果黑夜里陪伴她唯一的温度来自怀中的死胎。她们被抛弃,她们再吞食秘密,而后只剩下她们自己。

欧.尹:

克制的视听运用与冷静的长镜头贯穿影片的每一个场景,观众仿佛就在现场注视着一切的发生,却也什么都做不了。Gabita是当事年轻女性形象的代表,怯懦无助甚至有些愚蠢自私,而失位的男性角色只能在餐桌上夸夸其谈。女主角对Gabita的爱令人赞叹,但这种献身却也并不对等。影片于堕胎戏后没有迎来情节上的新的高潮,直到最后的餐桌戏,对称构图下两位女孩沉默而坐,背景是为庆祝婚宴欢腾的人们——是那表面繁华内里冷漠的社会人众,是许多人遭受苦难的帮凶。

Bob_Chow:

过度真实,人物的刻画紧紧嵌入叙事之中,毫无多余之处。室内固定机位,行走时的手持,视角冷峻且不加修饰,纯粹的同时略显单调,但承认有力且深入,不过的确给予观众不亚于悬疑片的压迫,惊恐和不适。大环境和社会背景仿佛无需多言,但和角色所处空间产生若有若无的疏离感。生命和身体形成了短暂的二元对立,但是简单通透的剧本结构并未完全拉开,而是用力一刺,拔刀起身,留观众心痛在这直白的女性权益母题,而不足以沉思更高维的关系。对话把本该由影像呈现的内容铺开,弥补了纯粹的视角,像是有意无意中向着在房间内隐身的观众揭开语境。

Bwheat19920313:

确实不错,但就是感觉缺了点打动我的东西。影片很显然地分成了“堕胎前”“堕胎时”“堕胎后”三个阶段,其中个人觉得只有“堕胎时”才是真正的大师部分,“堕胎前”的叙述让人一头雾水,开头就给人以不太好的印象,“堕胎后”中女主人公到男朋友家吃饭以及与他的争辩很明显能看出一定的意图,但真的显得非常刻意,不过后面回到宾馆后的一系列处理又相当出色。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部相当能够反应那个年代冰冷现实的优质作品,但是在某些阶段的操作上火候把握得不太好:想反应一种无奈的痛楚固然值得赞扬,但一旦方式有所偏差,效果反而会大打折扣。

#FIFF13#DAY2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因为深感于彼此的痛,所以不再太看重自己的伤

电梯门关上的时候,我想我们之间已经结束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似乎随着你腹中那个夭折的胎儿,一并死去。

影片的名字叫做四月三周两天,我却不知道我们这个故事的期限。

和你们分手后,我在长安街上迎着寒风走了很久很久。我无法像影片中的Otilia一样责问你:为什么拖延,为什么迁就,为什么不能真诚和直面。于是我给很多人打电话,激烈地批评和解释,精疲力竭地证明我的理智和你的荒谬。那一刻我想永远忘记他和你,离开这个让我感觉无法把握的局,义无反顾地转身而去。

然而不过区区四个小时后的凌晨,我便从噩梦中惊醒,心脏狂跳着坐在黑暗中,鬼使神差地想起那个早已随着救护车声远去的夜晚。

那是你第一次在我面前喝醉。酒桌上,你轻慢而美好地一杯一杯,慢慢地给我讲你和那个男人的故事。直到你说有点困了,然后轻轻趴在桌子上。我无法唤醒你,在空无一人的酒店里,抱着你,看着酒水从你的唇边不断地溢出来,唇角还挂着微笑。那是从未有过的恐惧,你的强韧和脆弱,凌乱和美好在同一时刻击中了我,让我不知该如何是好。

从那时起,我就隐隐觉得,无论我对你做什么,都不免做错,不免懊悔。

我无意向你批评男人的丑陋。影片里那个第一眼看上去还算正经的医生,已经把他们可能的肮脏嘴脸刻画得足够淋漓。我也不想再赞美男人有多美好,无论如何,男人是我们生命里无法分割的一部分。至今为止,我们最甜美最痛苦最深刻最切肤的体验皆来自于他们。我们因他们而成,因与他们的纠葛而有所分享,因憧憬他们的甜美而存念希望,因疑虑他们的弱点而相互依傍。

Otilia对男朋友说,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Gabita会帮助我。我毫不怀疑她的话,但我坚信她们之间不仅如此,我们之间也不仅止于此。我不愿把影片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甚至不愿套上爱或责任等等词汇的冠冕。那些微末的平常之情并不需要更加光亮肃穆一些,人往往不及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强大,许多危难时的惊人之举,往往只是下意识的挣扎与不甘。

Otilia是在帮Gabita,也是在努力做到自己。

因此片中最动人之处不是她义无反顾地为她失身,为她辜负男友母亲的好意,为她怀揣一个死婴徘徊在黑暗可怖的街头;而是在影片的最后,她们静静地对面而坐,压住心中万般的愤怒和委屈,努力忘记过往,陪伴对方。

那是不知从何而来的,无条件的宽容,怜悯,和原谅。

因为深感于彼此的痛,所以不再太看重自己的伤。

 6 ) 四月三周两天--欧洲电影的延续

有图版:http://rex0073.spaces.live.com/blog/cns!92BC660B8A6B2880!2632.entry

去年戛纳60周年的金棕榈,当然是在rip出来的第一时间看掉了,乍一看完觉得只是很好,然后在随后的几天它的魅力就开始体现,即便脱离了故事,刚刚就是它的镜头语言也让我着迷了不久,记得上次类似的情景是看完了塔尔贝拉的《鲸鱼马戏团》。废话少说,直接上截图。

 

影片的开头从一个窗口布景开始,然后就是二元对称的两个女生,主角和配角的在桌上的对话,非常标准学院的构图,光看这个片头可能不是觉得很强大,不过当你有心能记下并且看到结尾的时候,发现这个设计实在是很巧妙。而且这两个女性角色的设计,暗合着老卡的维罗尼卡双重生命的味道。

  

  

  

 

女主角从女生宿舍门口走出来去搭车的一个长镜头,教科书一般的长镜头,从正面对她从楼道门口出来,到侧面走过,到背后跟拍,到远景上公车。而且和完全镜头静止不同时,明显当中有运动跟拍的节奏变化,更巧妙,也是当初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亮点的是,运动跟拍到女主角跨中图中的拱门后,摄影机停住了,让人物在静止的框中走向远方的公交车。整个长镜头一起呵成,动静结合,非常养眼。

 

女主角宾馆前台订房间的场面,又是非常标准的对称构图,有用小细节,“香烟”,放在人物脸部焦点的附近,和中间的烟灰缸形成不对称分割。很简洁很爽目的构图

  

女主角打电话给文中联系她室友堕胎医生的另一个女生的场景。对话设计没有采用惯有的两边人物互相插播露面的传统方法,先前一个镜头以半身男带出电话事由。马上切回到女主角的主线,没有给那个女生露面的机会,看下去就知道这个设计也是有意为之。

 

女主角接头上堕胎医生后一个场面,景深设计得非常好,女主把车窗摇到这个部位,正好露出堕胎医生的上半身和坐在墙角的他妈妈的小头部,原本模糊的远景中的人物就这样有了视点。

  

  

 

三人在房间中关于堕胎的代价做了谈话和争吵,这段室内对话拍得很有戈达尔的风范,对话中镜头注意的往往只是其中一个人,而不是传统的谁说话给谁脸的手法,画面外的声音和人物表情特写形成非常好的画声间离的效果。在争吵后,女主角终于主动答应甘愿为了她室友的堕胎与医生上床,甚至她这个时候正是大姨妈来了。上床前开始镜头改成了室友这一人称视线,上图一是她看到的两人上床前的,然后镜头切换到她的第三人称,她关了房间的门,非常贴心的设计。随后观众将随着她在房间外及卫生间度过非常难熬和感慨的几分钟(插播烟这关键道具)。引用一个网友的话,这几分钟是他观影生涯中最焦急,最难过的几分钟。

 

镜子,又见镜子。狭小的房间也可以有多层次的景深。

四月三周两天的室内镜头拍得真是不错,经常是景深非常有层次感,但又不是类似蔡明亮偷窥似的设计,而是能把观众代入式地主动用眼睛去追随人物,事情的进展,身感同受

 

女主角随后到她男友家参加他妈妈生日聚会的场景,在吃饭过程中,挂念着室友堕胎情况的女主角心不在焉的听那些客人对政治对社会现状的对话和调侃,这也是片子中唯一有政治味道的地方,但是出现地非常巧妙。这里就挑这张餐桌谈话的长镜头,构图非常地棒,两年说话对话的客人观众只能看到他们的手和隐约出现在边缘的头,而心不在焉的女主角却放置在镜头的黄金焦点位置,桌子上的杯子和酒瓶的摆放突出她这个焦点的尴尬,而她摸不着头脑的男友则在她身后的一层,她平行两层各是男友的父母,而背景则是整个书架。寓意立马出来了。

 

女主角匆匆离去前一段,在男友的迷糊和误解中,她等电梯这段非常地真切又感人,她对男友说请不要这么看着我等电梯,她无法忍受。影片感情的一个小高潮,当时看得时候就被狠狠煽了一把。

  

  

和开头那个女主角走到公车上车长镜头一样,又一个教科书搬的长镜头设计,而且还多了用灯光内容。女主角从黑暗天桥这边走上来,到镜头前正好是灯光下,然后背对镜头消失天桥的那头,同样也有运动和静止的节奏变化。

  

女主角回到宾馆,室友告诉她胎儿已经出来了,这是她到卫生间俯身看到胎儿后的表情,非常长的特写,糅合着恐惧,惊讶,和母性的脸部表情。比直接蹦出胎儿的场面要有味道的多,然后由画面外的房间里电话铃声,作为过度,女主角起身镜头往下急坠,接着才是胎儿特写。

 

片尾,女主角丢弃胎儿后回到宾馆,在餐桌边找到她室友,又是无言的对坐,故事又从女主角的一线回到了二元对称构图。看到这个画面,再回想一下开头,非常好的一个暗合,连道具香烟的摆放位置都是一样的。

  

 

正在我还在想影片要如何结尾的时候,导演给出了非常灵动的一比,两人对坐后,摄影机位置这边传来街头拐弯处过来的汽车,注意图一右女这边的玻璃处小光圈和图二左女这边的小光圈,室友平静地看着报纸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女主却转过头来望着摄影机的方向。然后就是黑屏影片介绍。非常棒的结尾,虽然前面影片很长时间都是以女主为线索,但是镜头设置她一直处于观众关注她的角度,到了结尾这个面向镜头让她与观众有了心灵沟通,一下子原本我们处于旁观者的观众觉得剧中的她就在我们身边,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情,她和我们一样处在现实生活中。与之相比的是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中经典的结尾,她向镜头走来,脸上展露中带着泪水的微笑。还有达内兄弟的99年金棕榈罗塞塔,结尾处也是从来没有正视过观众的女主角突然侧过脸来让我们看到她含泪的笑容。

截图到此结束。四月三周两天即便只是导演的处女作,但是无论从叙事,还是镜头语言,演员指导,都显示了他非常深厚的电影学院派的功底和欧洲艺术电影的传统。在这个片中,我们看到戈达尔式的室内人物对话声音和画面的间离,看到了达内兄弟似纪实运动镜头跟拍对主人公真切的关怀,两个女主角仿佛人性格的两面的设计暗合着老K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所以在60周年戛纳牛人如云的竞赛单元,这个片子能脱颖而出摘得金棕榈,我觉得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罗马尼亚电影的复兴,而是整个欧洲电影的延续。电影不死,在它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短评

这个导演好棒啊,长镜头冷静又全部服务于叙事,感觉不到一丁点多余。和《山之外》讲的都是两个女孩的关系,作为一个男性导演把女性的心理和相互的关系细节拿捏得这么准确真让人惊叹。女主和男友吵架那段让人心酸。

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av9354470确实“于古有征” 引用:“罗马尼亚曾经为了提高生育率,不允许女性堕胎,市面上也没有计生用品。这样一来,出生率虽然上涨了,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短缺,婴幼儿的死亡率就很高。罗马尼亚搞出一个骚操作:3岁前不给出生证明。这样罗马尼亚婴儿死亡率就能为0。”

12分钟前
  • NARUMI
  • 推荐

冷峻的定焦长镜,泥泞破败的罗马尼亚。她走进浴室冲洗下体的那一刹那,突然感觉悲从中来。为了除掉一个身体,就用另一具身体去交换。压抑,焦躁,羞耻统统绞尽心脏,跟餐桌那场置身事外的戏一起精神游离。最后有车开过,仿佛碾过我的血管。

15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嘎纳总是选出这种冷冰冰静悄悄的电影

16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闷,晕

21分钟前
  • 三角形的办公室
  • 较差

她说这个话题以后不要再谈了,可三缄其口如何抹杀卫生间里那一滩无辜的肉球、混入楼道间里的垃圾和再也洗不干净的身体。蓦然发现情深时的你侬我侬不过意外来时的龟缩叛逃,欢愉的代价就是丧却尊严的屈辱手术。蒙吉偏爱将镜头对准主角面孔,旅馆的堕胎现场或是无聊的饭桌上,无表情的脸上透出复杂况味。

2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简直就是欧洲学院派的教科书习作!

24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怎么都无法相信这部纯粹的女性电影会出自一个男性导演之手。

26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他给你的感觉就像“你在喝一杯白开水,喝着喝着突然手一抖,水洒了一地”

27分钟前
  • 深溪虎
  • 力荐

4.5;藉一天一夜一事件牵扯蕴含丰富信息,黑夜的蹒跚,明灭的灯光,一切都像是山雨欲来的前兆;细节巧妙构思,处处勾勒时代注脚,小格局见大空间,长镜意蕴深远,构图精妙;剧本沉稳有张力,弱化戏剧情节,貌似无痕无波的生命长河,实则处处惊心动魄。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过于熟悉的社会主义味道,亲戚聚餐那段简直就是一帮说着罗马尼亚语的中国人

37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Gabita就是条毒虫。

39分钟前
  • 波澄酒
  • 还行

那种点烟后不知看向何处,打开水龙头放水却什么也不做,按下电梯按钮后等待,拿起菜单以避免交谈……这些“悬停”制造出的静默。正如赫塔·米勒所言:“沉默不是说话中间的一段停顿,而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女主角在手持摄像里,便是这样跟《罗塞塔》相当的战士。看小一点,是蒙吉“这是一部关于友情,责任和爱的电影”的自述。看大一点,影片发生在1987年,离齐奥塞斯库被枪决还有两年,那道自66年颁布的禁止堕胎法与分配工作制仍然生效。在此期间约有50万罗马尼亚女性因秘密堕胎的安全性而屈辱死去。“人们心目中致使他人痛苦的底线一天天降低,国民对暴力的认知标准也随之降低。”而通过爱,人能更珍惜自己一点,在被忽视与被折磨中,能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爱成为自由缺乏症的替代疗法。但被丢弃在铁轨上的孩子,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43分钟前
  • 还行

说这部片闷的人根本没有看懂或者没有细心看,那些隐藏在内心的人性

45分钟前
  • Henry
  • 推荐

社会主义长镜头

46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扎实稳健的长镜头,滴水不漏的构图设计,全部服务于”电影语言“叙事,剧变前的风波早已在每一个人心中酝酿。残忍的”身体记忆“,身体共鸣,痛入骨髓。宴席上的众人争执,小房间里两个人的争吵,细节拿捏到位似行云流水。

5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对新浪潮与旧时代的凝眸回探,朴素手持长镜,齐奥塞斯库末代。开场半小时的未知目的,庆生宴上焦灼的真实时间,精妙的构图与调度,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历史。结尾再次对称构图,G面前一盘动物器官,听完侍者介绍再次拿过菜单;O喝了一口白水,四百击般直视镜头。远处婚宴喧腾,忧愁并未了断。

5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冷峻,克制,准确,手术刀一般,如同纪录片的写实,摄影,表演,故事,天然去雕饰,那些长镜头,像餐桌上谈话,大段大段的,一口气拍出来,也不容易。这个罗马尼亚闺蜜真好,演得这么棒,为了朋友,东奔西走,借钱,得罪男友,甚至献身都可以,为了啥。

5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我的疑问贯穿始终——为什么有人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要求别人牺牲?看的时候恰逢江歌的事情出来,很生气。

58分钟前
  • 就我是包子呗
  • 推荐

前三分一我都处于因为加比的愚蠢而气愤到无法欣赏电影的地步,后三分一奥蒂莉亚与男友争吵,说如果自己怀孕了不会指望他,“至少那时候加比会在”。这就是她坚定地为不长性的朋友收烂摊子的原因吧。在身体体验上,两性之间的沟通无能,是宿命,也是无奈。

1小时前
  • 小小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